Joel之死争议 /b>
Joel的离世让游戏情节出现了瑕疵,但这并非是最大的争议点。众多玩家认为他的死太过突然,按理说这应该是剧情的高潮,但实际呈现的效果并不理想,未能让大家体验到预期的震撼和悲痛,这也让不少玩家心中积累了不满。
Joel在游戏中扮演关键角色,深受众多玩家敬仰,被视为英雄。然而,他的意外离世让玩家们对角色和剧情的期待落空,大家代入角色后感到沮丧,无法接受这样的剧情设计。对此,玩家们之间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
Ellie复仇逻辑矛盾 /b>
Ellie在复仇过程中表现出的反复无常令人困惑,这确实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她与埃比的第二次相遇时表示自己不再追求复仇,但之后却舍弃了蒂娜,再次去找埃比。到了第三次见面,她又放弃了复仇。这种不稳定的行为,让玩家感到十分迷茫。
复仇通常情感色彩浓厚,却不应显得犹豫不决。许多玩家对此表示不满,对Ellie是否真心想要复仇表示怀疑。这种缺乏逻辑的剧情安排,大大削弱了玩家对故事的认同感和沉浸感,大家普遍认为这损害了游戏的整体乐趣。
主观剧情感受 /b>
像我们这类粗心大意的玩家,对于剧情中的瑕疵并不在意,只需跟随剧情发展。切换到上帝视角后,那些瑕疵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就像观看《疾速追杀》一样,不会过于纠结细节。
大家对剧情的感受各有不同,我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所有人的想法。有的人觉得埃比的形象不够美观,影响了观看体验;有的人则觉得剧情过于冗长,显得拖沓。这些个人的看法实际上反映了玩家们对游戏有着各自不同的期望和需求。
剧情尺度问题 /b>
剧情拖沓,两个主角份量相当,但在控制分寸和把握节奏上似乎并未达到最佳效果。或许是因为制作团队抱负过高、创意过多,但实际能力有限,结果众说纷纭。
一些玩家认为剧情设计过于松散,部分内容显得冗余,这削弱了游戏的节奏与流畅性。为了平衡两位主角的戏份,制作团队未能掌握好分寸,导致剧情显得纷繁复杂,众多玩家在游玩时感到疲惫。
媒体评分争议 /b>
多数媒体对游戏评价颇高,有的甚至打出了80分的高分,IGN Japan也给出了70分,这样的分数并不低。这不禁让人怀疑,媒体们是否都在为了利益而评价?如果真是这样,那岂不是说明游戏媒体的服务对象是厂商而非玩家?
厂家若是游戏媒体的服务主体,那么这样的媒体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理由?有人认为游戏媒体具有引导购买的功能,其评价可能会对销量产生影响,因此他们不敢直言不讳。这种看法颇为有趣,大家也都希望游戏能够被纳入更加客观和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便为玩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游戏媒体主观性 /b>
玩家在批评媒体时选择了机核平台。过去,机核在推广13机兵时赞不绝口,但小编在预购并完成游戏后感到非常失望,实际体验与预期相去甚远。尽管如此,他们推荐的电视剧《The Wire》却相当吸引人。
这表明机核在推荐方面同样带有个人色彩。尽管他们可能出于真心,但每个人的经历和偏好各有差异,这导致他们的推荐效果也不尽相同。此外,机核发布的游戏视频往往来得太迟。如果能在游戏发售当天推出,无疑会更具影响力。现在的评价多少显得有些事后诸葛亮。
关于游戏剧情引发的争论和媒体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见解。若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并转发!